人人有个灵山塔,只向灵山塔下修。
at 2019.03.16 00:40 ca 学习 pv by bosir
近日来,一直在更新其它内容的文章,禅修却未动笔。
心静不下来,写的禅修心得,也是乱七八糟的,所以还是放了放。恰巧,昨日与禅修师兄闲聊3月去做义工的事,又谈起了一些话题。他告诉我,最近去学习禅修的师兄中,有很多从上海赶过来的白领,都在问差不多个意思的问:“为什么我那么累,还那么不幸福?”师兄的回答也挺有意思,他说:“禅修不是帮你们解疑答惑的,它不能让你们不累,也不能让你们幸福。更不是指引你们通往幸福的捷径;它只是单纯的让你在累的时候,不幸福的时候,有个还算可以依靠的渠道去排解压力。”遂诞生这次的自我反思与所想。不必深究其中,禅修也不过是我个人的排解而已。
禅宗中有这样一段对话:
问:“和尚在此多少时?”
师曰:“只见四山青又黄。”
又问:“出山路向何处去?”
师曰:“随流去。”
这就是我喜欢禅修的地方,在禅修中解释“随流去”就是随着自然运化的方向而去,不去忤逆宇宙运行的规律行事的意思。
它并不会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告诉你:“随着某某神佛或是上帝”的指引而去。更有意思的地方在于,在禅修的过程中,你学会了包容、向善、感恩。实际上,虽然我还未皈依佛门,但我学习禅修后,对佛教却诞生了更多敬重心。 禅宗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存在,又因缘离散而消亡。举个例子,一颗种子想要发芽,你必须要让它受到足够的光照、汲取足够的水分、保证良好生存的土壤......这么多因素综合在一起,才能决定这颗种子未来能成长到什么模样。
一颗植物尚且如此,那么人生又该是怎样的呢?
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幸福、不快乐,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地认识事物。大多人都把聪明理解成智慧,但聪明却远远不是智慧。聪明可以让你在学术上做的更好,但未必能让你站的更高、走的更远。万物相通,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单方面的聪明,并不能提升智慧。智慧是站在事物根本的原理的高度上来认识它们。
你有多久没仰望星辰,静观夜空?有多久不曾听松风竹韵,感受天籁?又有多久不曾赤足行走,和大地亲密接触,感受泥土的芬芳?习惯说自己很忙,但是在忙也要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。也要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哪里,让自己的心和身体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。(禅定) 放下心中的防备,感受生活,这种状态有多美,你不试试怎么知道呢?
文末,以一首听来的佛语,送给大家。愿大家都有个幸福的人生。
佛在心中莫浪求,
灵山只在汝心头。
人人有个灵山塔,
只向灵山塔下修。
下一篇:不务正业的为一些网站设计Logo
佛学我觉得最有意思的是,他超脱俗世却能指导迷津,守住自我又能普度众生
向善、宽容、感恩,是我现在的方向
修禅的人是不是不会发脾气啊?
这么说吧,不管修的什么,只要载体还是人,都会发脾气。但是,禅修的人,可能控制的比较好而已。我个人其实就是把禅修当做是一种心理的自我调节过程。所以,不管禅修也好,还是其它方式也罢,最终我们都应该学会让自己更正能量一些。
文中又提到了老生常谈的问题,如何拥有幸福?其实,每个人有不同的答案,或许当人的内心什么也不需要的时候,便感到幸福了。
是的,所以每次禅修,无欲无求,无扰无想,最为幸福
静可识人生,定可解迷惑,何必庸人自扰。在上海行走的人中,太多都是假装忙而已。
[咖啡] [咖啡] 静可识人生,定可解迷惑
学习,很多道理心情明白,做起来难难难。向博主学习
很多道理,大家都懂,就是做不好。但不能因为懂了却做不好就不做。时时刻刻提醒自己,做一点是一点,懂一点是一点。
咦?修禅的人,那以后要多多瞅瞅你的感悟了。
不太一样,修禅是用佛教的思想悟彻问题,剖析问题,解决问题;而禅修是和自我对话,放松心情。目前我只是一名禅修小学僧,还万万达不到修禅的境界。
感谢分享,知足常乐…
老揪,真客气~哈哈